基督教一经诞生,便命运多舛。然而,在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后,基督教逐渐成为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帝国的国教。实际上,拜占庭帝国的几乎整个历史时期都以基督教为主。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拜占庭的基督教独具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希腊文化色彩,并形成了基督教的一大支派——东正教。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可谓孪生姊妹,然而这对孪生姊妹却在1054年分道扬镳,至今再未走向合一。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分裂发生呢?
一、相对和平时期(4-8世纪)
由于拜占庭帝国是专制帝国,皇权在原则上指导着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事务。因此在当时,罗马教区和君士坦丁堡教区都受皇权控制。
当时五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主教,分别是罗马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安条克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
在这个体系中,罗马主教自认为拥有最高权威,因为他们自认为他们是使徒彼得和保罗的继承者。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彼得是众使徒之首,地位最高。罗马主教承自彼得,地位自然应该是最高的。
对于罗马教宗提出的“至尊权”,在拜占庭帝国初期并未产生太多异议。例如在380年颁布的敕令中,狄奥多西一世皇帝要求所有臣民都要信奉圣彼得传 给罗马人的宗教。后来明确承认罗马教宗在所有主教中居于首位。
直到7世纪初,拜占庭皇帝福卡斯仍然向罗马教宗承认罗马主教是全教会的领袖。
不过,在这段时期,君士坦丁堡主教区地位上升很快,因为背后有拜占庭皇帝的支持。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拜占庭皇帝控制基督教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君士坦丁堡主教区逐渐有超越罗马主教之势。例如在451年的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就裁定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教宗拥有一样的特权,因为他们认为君士坦丁堡是“新罗马”。
虽然君士坦丁堡与罗马的关系还未破裂,但两者在很多问题上的态度是有分歧的。例如,在教士结婚的问题上。在692年的一次宗教会议上,由于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干预,最终形成的决议有悖于罗马教会的传统,最后罗马教宗拒绝签字。
451年卡尔西顿会议做出规定:如果一名主教与其上级意见相左,那么这名下级主教可以上诉至地区总督或者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接受审判。这样,不仅体现了皇帝的主导权,还意味着君士坦丁堡拥有最高审判权。
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影响力在皇室的推动下越来越大,这激起了罗马教区的抗议。罗马教宗在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直接指出君士坦丁堡教区地位的提升不合理,有悖教规,有悖原则。
而且在卡尔西顿大公会议后,连续数位罗马教宗都表示反对君士坦丁堡教区地位的提升。罗马教宗一定要维护其在宗教地位上据首位,并否认君士坦丁堡教会的特权,甚至否认它拥有主教区地位。直到1215年,罗马教宗才认可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
总之,在4-8世纪,罗马教区的地位最高,至少还有名义上的至尊权。而君士坦丁堡教区则在皇帝的护持下影响力与日俱增。这虽然引起一些罗马教宗的不满和抗议,但二者尚未爆发全面冲突,关系尚未完全破裂,5个大教区仍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二、君士坦丁堡教区谋求独立(8-10世纪)
到了8世纪中期,由于蛮族部落不断进攻罗马帝国,致使罗马教会首先从罗马帝国独立出来。随着罗马教宗国势力的强大以及穆斯林帝国占据了三大教区(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耶路撒冷)的领土,帝国东方就只剩下君士坦丁堡教区了。在这种情况下,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看着罗马教区在不断追求至尊权,君士坦丁堡教区的牧首们也开始寻求独立于罗马教区的管辖权力。
接下来,在9世纪,罗马教区和君士坦丁堡教区冲突不断。实际上,8世纪末,在罗马教宗的传记文献中便不再提拜占庭皇帝,只提法兰克皇帝。这表示罗马教区已经获得独立。公元858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不得已辞职,继任者为著名的弗条斯,他原本只是一个平信徒,却迅速升到牧首位置,这自然容易引起很大争议。果然,反对弗条斯的人十分不满,于是他们寻求罗马教宗的支持和裁决。罗马教宗尼古拉斯一世想到正好趁机宣告他的“至尊权”,便召开宗教会议罢免了弗条斯。谁知这件事激起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极大不满,甚至惊动了拜占庭皇帝写信强调拜占庭教会也拥有独立裁决这件事的权力,因此拒绝承认罗马教宗召开的宗教会议决议。
另一件事涉及到保加利亚的教会。865年,保加利亚可汗鲍里斯一世皈依拜占庭教会(东正教)。但是鲍里斯本人仍然希望保加利亚教会能够自治,这遭到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拒绝。此后,保加利亚教会又向罗马教宗靠拢,并希望后者向保教利亚派遣天主教传教士。得知这件事后,君士坦丁堡教会于870年召开会议,强调保加利亚教会归属君士坦丁堡教会管辖。这样,罗马教会又被排挤出去。
第三件事关乎拜占庭皇帝的婚姻问题。拜占庭皇帝利奥六世已经先后四次结婚。而君士坦丁堡教会禁止皇帝第四次结婚。甚至为这件事皇帝与君士坦丁堡教会闹得很僵。皇帝利奥六世转而寻求罗马天主教宗的支持,结果得到罗马教宗的准许。拜占庭皇帝虽然赢了,但是却大大损坏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声望,引起后者更加不满。
对于以上三件事,君士坦丁堡都做出了激烈的回应。他们强烈反对罗马教宗对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干预。可是罗马教宗始终认为其本身具有使徒的传承,应当拥有最高权柄。但是君士坦丁堡教区倾向于五大教区平等。
617年,拜占庭皇帝称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普世牧首”。这一下,东西方教会的矛盾开始大大激化。9世纪,甚至有人著书反对罗马是第一教区,作者不可考。书中认为安条克教区与耶路撒冷教区更古老,更有使徒基础,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比罗马教宗更有资格拥有“至尊权”。
至此,君士坦丁堡教区谋求独立于罗马教区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四、大分裂
11世纪后,拜占庭政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皇权式微,而教权影响力却相对增强。这样一来,君士坦丁堡教区更想谋求独立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造成了大分裂。第一件事是保加利亚教会事件。原来,1018年,保加利亚汗国被拜占庭征服后,汗国的教会在名义上隶属于拜占庭教会的一部分。但是保加利亚主教却由皇帝任命而非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可是,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影响力甚至已超越帝国的疆域。皇帝的安排很欠妥当,更加成为君士坦丁堡教区分离的动力。
11世纪上半叶,属于君士坦丁堡教区管辖的意大利南部被诺曼人占领。而诺曼人的宗教实行的是罗马教区的礼仪和教义。出于对诺曼人的畏惧,拜占庭皇帝想妥协。办法就是与罗马教宗搞好关系,希望罗马教宗能容忍东部教会的差异。可是皇帝的妥协遭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反对。牧首既反对皇帝,也反对罗马教宗。这时的君士坦丁堡教区已经公开否认罗马教宗的至尊权。
1024年,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牧首派人去拜见罗马教宗,想从他那得到君士坦丁堡教会完全自治的保证。教宗担心再次出现分裂,也就勉强同意授予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普世牧首”。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将双方之间的冲突彻底顶向高潮。
1050年,罗马教宗召开宗教会议,颁布一系列敕令,希冀改变意大利南部教会中的东正教敬拜礼仪。这简直就是给矛盾添了一把火。
作为报复,君士坦丁堡牧首米哈伊尔·凯鲁拉里乌斯命令君士坦丁堡所有教堂(包括罗马天主教教堂)必须采取东正教仪式,否则就要强行关闭教堂。
就这样,双方的冲突越来越大,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1054年,罗马教宗利奥九世派遣宏伯特等数人前往君士坦丁堡。然而,双方在信条和敬拜礼仪方面各不相让,任何妥协都已不可能。
这年的7月16日,在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中,经过激烈争论之后,罗马教宗代表团首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及其支持者开除教籍。作为报复,牧首也召集宗教会议,开除了前者及其支持者的教籍。
从此,东正教与天主教正式分裂。
文史君说
1054年的分裂又被称为“大分裂”。此事件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东正教和天主教走向了各自发展的道路。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双方才恢复了一些交往,再次探讨双方“合一”的问题。但是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覆灭,这种“合一”显得完全没有可能。至于以后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关系,那就要看后人们能否智慧地处理双方的矛盾了。
参考文献
玛丽▪坎宁安:《拜占庭的信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孙思萌:《牧首区体系视域下的 1054 年基督教大分裂》,《世界宗教文化》2024 年第3期。
张日元:《试析1054年教会大分裂之因》,《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5期。
乔羽:《中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研究——以9世纪佛提乌事件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石头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广盛网-广盛网官网-线上股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