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2025年2月,日本将最新服役的“最上”号护卫舰开到澳大利亚悉尼港,像推销豪车一样向澳海军现场展示性能。
舰长热情讲解隐身设计和导弹系统,甚至允许澳方人员操作雷达界面。
这场“军舰路演”背后,是日本对111亿澳元订单的志在必得——若成功,日本将打破二战后主战武器零出口的纪录,甚至承诺“优先给澳洲造舰,自家海军排队等着”。
日本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的船坞里,工人正同时组装三艘灰色战舰。
它们的上层建筑像被刀削过的积木,棱角分明却不见一根外露天线;舰炮藏在斜坡甲板下,导弹发射井盖与甲板严丝合缝。
这是第12艘“最上级”护卫舰的最后总装阶段,而距离首舰“最上”号下水,才过去4年零4个月。
这种速度在日本造舰史上前所未见。
上世纪建造“村雨”级驱逐舰时,平均2年才能交付1艘,而“最上级”从钢板切割到下水最短只需20个月。
三菱重工采用“乐高式”模块化建造:船体分段在爱知县工厂预制,运到长崎后像拼积木一样焊接。
第8艘“夕张”号因芯片短缺延迟半年,但船厂通过提前安装雷达基座追回进度,最终与第7艘“仁淀”号仅隔一个月服役。
11艘“饺子”能快速下锅,关键在于砍掉了传统军舰的“赘肉”。
走进“最上级”的作战指挥中心,360度环形屏幕上跳动着声呐波纹和雷达光点,但控制台前只有8名舰员。
高度自动化让全舰编制降至90人,比中国054A护卫舰还少30人。 厨房甚至配备炒菜机器人,解决人手不足的伙食问题。
最让日本自豪的是隐身设计。
舰体涂覆的吸波材料源自“心神”隐身战机技术,烟囱喷出的废气会先被海水喷淋冷却,红外信号比渔船还低。
2024年演习中,“最上”号在雷达屏幕上时隐时现,逼得友舰抵近到15公里才锁定目标。
不过这种精致工艺代价高昂——单舰造价4.5亿美元,相当于054A护卫舰的两倍多。
武器配置藏着日本的海上野心。
舰艏127毫米舰炮能轰击160公里外的岸上目标,反舰导弹射程覆盖整个宫古海峡。
但最核心的是反潜能力:舰尾拖曳着足球场长度的OQQ-25声呐,垂发系统中16枚导弹有12枚是“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这种配置明显针对潜艇——2023年美军报告显示,日本反潜机在东海年均追踪中国潜艇90余次。
当第8艘“夕张”号开进青森县大湊基地时,码头工人注意到它的与众不同:前甲板MK41垂发系统舱盖明显加厚。
这是首批实战化改装舰,可发射“海麻雀”防空导弹。 而后续10艘改进型更激进:吨位暴涨到4800吨,垂发单元增至32个,预留了搭载“标准-3”反导导弹的空间。
正当日本国内加速造舰时,三菱重工高管带着模型飞往堪培拉。
为拿下澳大利亚订单,他们承诺量身定制“澳洲版最上级”:加强防空雷达,取消水雷舱,甚至同意转让碳纤维桅杆技术。
德国竞争对手吐槽:“日本人简直在赔本赚吆喝! ”毕竟三菱重工2024年财报显示,民船部门已连续三年亏损,军船成为救命稻草。
东京湾的海自基地里,新老两代军舰同框凸显换代紧迫性。
刚服役的“夕张”号旁边,停着即将退役的“阿武隈”级护卫舰。
这艘1990年下水的老舰锈迹斑斑,76毫米舰炮射程不足“最上级”一半,声呐甚至探测不到新型AIP潜艇。
12艘“最上级”全部服役后,日本护卫舰平均舰龄将从32年骤降至8年。
不过快速扩张也暴露问题。
首批6艘因垂发系统产能不足,服役时只有空发射井,直到2025年才补装导弹。
而造价飙升迫使防卫省砍掉原计划22艘的订单,用10艘缩水版凑数。
横须贺基地的维修官私下抱怨:“新舰的MT30燃气轮机娇贵得很,反潜巡逻回来就要换滤芯。 ”
正当第11艘“龙田”号举行下水礼时,三菱玉野造船厂焊花四溅。
这里躺着第12艘的舰体分段,而船坞旁已堆起改进型的特种钢材。
厂长在内部会议中强调:“2027年前要交出10艘防空版,日立制造的相控阵雷达必须准时到货。 ”
澳大利亚海军中将马克·哈蒙德登上“最上”号参观时,特意测试了作战系统。
当他看到雷达瞬间锁定300公里外的靶机,转头对日方代表说:“这比我们现役的‘澳新军团’级先进了整整一代。 ”
而这一幕,恰被舰艏那门127毫米巨炮的阴影笼罩。
广盛网-广盛网官网-线上股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